古筝琴弦,你知多少?
古筝琴弦的数量变迁
秦代,筝已十分流行,到了魏晋,特别是唐代更为普遍。这时的筝有十二弦,也有十三弦的。初期以十二弦居多,到了唐朝则以十三弦为普遍。
旧唐书音乐志:“案京房造五音准如瑟,十三弦,此乃筝也。杂乐筝变十有二弦,它乐皆十有三弦。轧筝已竹片闰其端而轧之,清乐筝用骨爪长寸于,以代指。”
由于元代史料的缺乏,仅能从元史礼乐志中了解,在宴乐中使用了沿袭宋制“两头微垂”的筝。明代也继续承袭下来,而形状有逐渐减小的趋势。
到了清代,对于乐器的记载就十分清楚,多谓筝为十四弦,两组八度约七声音阶定律。清朝通典乐四丝五筝类:“筝似瑟而小,十四弦各随宫调设柱和弦,已皆律吕。通体用桐木金漆,樑及尾边用紫枟,弦孔用象牙饰。唐书言十三弦或十二弦不可考。今十四弦,则五声二变为七,倍之,故为十四也。”
民国以后,因大量西化的影响,在弦的材料上以及筝的构造上有较大的变化。除传统的丝弦十三弦小筝外,慢慢发展出十六弦的金属弦筝。复音式的新式筝、蝶式筝也发展到十八弦、二十一弦、二十五弦、二十六弦、四十四弦等。
艺海拾贝
古筝琴弦的材质变迁
历史上的古筝弦经历过几个阶段,较早是一般使用动物的筋风干为弦(鹿筋),也有以动物的毛发为弦(马尾),这类弦的优点是声音柔和,缺点是音量小,易走音,使用寿命短。
丝弦的使用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,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《诗经》中就出现了琴瑟两种丝弦乐器,表明我国古代高度发达的丝蚕养殖业,给乐器的设计制造进程奠定了物质基础,可以说丝弦技法是我国乐器制造技术的优秀代表技艺。
20世纪50年代以前,我国古筝一直使用丝弦,在唐代把丝弦染成朱红、翠绿或青色,偶尔也使用鵾鸡的筋作弦。
20世纪50年代后,在古筝演奏技法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,古筝演奏家们对琴弦的要求越来越高,古筝的音准稳定性和琴弦使用寿命等问题,使古筝的推广受到制约。在此背景下创制出以钢丝为芯弦,外缠尼龙丝的钢丝尼龙弦。该弦音准稳定,使用寿命长,音色接近丝弦,一举颠覆了2000多年的丝弦使用传统。
龙凤呈祥
特色筝弦
潮州筝采用裸钢丝弦来代替,达到了柔美、细腻、多韵的演奏风格,音量增加,但是偏硬。
日本的筝艺琴弦,仍以唐代的丝弦音色为标准,并以现代技法研制出仿丝弦的琴弦,解决了音准和寿命问题,也为我国筝艺的健康发展,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