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有万古无穷音 – 历代著名古琴与斫琴师
我国的制琴工艺非常悠久,历代著作也较多。较早的文献记录出现在《广博物志》中:“列子尝游泰山,见霹雳伤柱,因以制琴,有大声。”传世的著作有李勉的《琴记》,他同时留下“响泉”、“韵磬”两张传世名琴;北宋石汝历根据唐代斫琴名师雷威的斫琴经验写下的《僧居月造琴法》、《碧落子斫琴法》;以及南宋田芝翁的《太古遗音》、《琴苑要录》等。
东汉、晋代名古琴与斫琴师
东汉文学家、书法家、古琴家蔡邕的焦尾琴名扬天下,他的烧烤之法,被历来斫琴师所沿用,以至后世往往把好琴称作“焦桐”。胡宿《长卿诗》有云:“已托焦桐传密意,更因残扎寄遗忠。”晋朝顾恺之的《斫琴图》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。
晋朝顾恺之《斫琴图》
隋、唐代名古琴与斫琴师
经过各代琴师不断积累经验,隋唐作为古琴的重要时代,斫琴工艺也取得了空前的成果,如雷威、郭谅、张越、沈镣都是当时声名显赫的制琴家,尤其雷琴被当时认为精妙天下无比。
当时,仅西蜀雷氏家族就有雷霄、雷威、雷钰、雷迅、雷文、雷盛等十余人,雷氏家族世代相传,以斫琴为业,与江南斫琴名手沈镣、张越成为泰山北斗。在我国乐器制造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,同时给后世留下了一批名琴。
唐“九霄环佩”,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,伏羲式。桐面、杉木底。音色苍古甜美、韵长,九德俱备,为传世唐琴之最。全长124.5厘米,有效弦长113厘米,肩宽20.5厘米,尾宽15.5厘米,厚度6.5厘米。琴面为小蛇腹间杂牛毛断,琴底为大小蛇腹断纹。龙池上方篆刻“九霄环佩”,池下放6刻篆书“包含”大印一方,龙池两旁分别刻“超逆苍霄,逍遥太极。庭坚”和“泠然希太古”,“许梦斋珍藏”十字,以及“许梦斋印”一方。琴腹内左刻“开元癸丑三年斫”七宇,此琴传为公元715年雷霄所制。
唐琴-九霄环佩
宋代名古琴与斫琴师
宋代制琴名家有朱文济、石汝励、马希亮、马希仁等。当时设有官办造琴局,且以仿雷氏、张越之琴为主。
宋代浙派琴家石汝励根据唐代的雷氏制琴经验写下了《僧居月造琴法》、《碧落子斫琴法》,同时对古琴的削面和调声作了新解:“凡面厚底薄,木之蜀泛清,大弦顽钝,小弦焦咽。面底俱厚,木泛俱实,韵短声焦。面薄底厚,木虚泛清,利于小弦,不利大弦。面底皆薄,木泛俱虚,其声疾出,音韵飘飘。”宋、元时期皇帝好琴者甚多,宋徽宗赵信还专门在宫廷内设有“万琴堂”。
赵匡胤御用官琴-虞廷清韵
元朝名古琴与斫琴师
元世祖忽必烈曾下令召见浙派大琴家毛敏仲、元代斫琴名师严古清、朱敏远。
明代名古琴与斫琴师
明代由于帝王偏爱,出现一批斫琴能手。最负盛名的为吴越张敬修、张慎修兄弟,堪为明代吴中一绝,被认为上下百年无敌手,留下一批名琴。
中国音乐研究所藏张慎修所制之琴,为仲尼式,杉木制。通体髹黑漆,蛇腹断。龙池、凤沼均为长方形。琴腹内龙池右侧刻有隶书“崇祯庚辰金门张玉德慎修父为”十三字,左侧刻隶书“讯文道兄制于白燕堂”九字。原为苏州琴家张欣珍藏,通长1.218米,肩宽18厘米,尾宽12.6厘米,厚4.2厘米。张氏制琴常用楷木黄梨香(楷琴),音色好于桐木。
另一位杭州制琴名手为严调御(字印持),不但善于演奏,还长于修琴。一次,严调御到吴兴做客,主人家有唐代的雷氏古琴,破损不堪,难以弹奏,请国中高手修理后,仍不能辨清宫商。严氏修整后,情况大为改观,和其他古琴同时弹奏,则琴声激越,十步之外独闻此琴。做客主人慨然以琴相赠,以答谢严氏妙手回春的本领。
另有施彦昭,武林人,能弹琴,尤工斫琴。天台陶凯有诗赞日:“武林城中百万家,斫琴施氏良足夸。嗟哉!施氏之外无复人,桐树枯死终为薪。”
张顺修制琴
清朝名古琴与斫琴师
清乾隆皇帝酷爱传统文化,琴棋书画样样精通,在古琴鉴定方面,也有较高水准。琴家梁诗正、唐侃所著《乾隆御题琴谱册》一书就专门对藏琴进行评级,编号入库。不过,在制琴水平方面,清代较前有大幅下降,很多清代琴不仅工艺粗糙,用材低劣,漆工亦较差,甚至连漆胎大都用瓦灰和泥灰代替,发音大都空洞无啸韵。
直到清末,杨时百、徐元白等经多年实践,仿效唐琴,将琴制逐渐增长加宽,注重取材和制作工艺,才逐渐有了较为可观的改变。徐元白自制古琴五十余张,音色苍古、宏韵、匀透,做工精细,线条流畅、秀美,漆工更是细滑、雅致,均被琴家和学院收藏。
右-徐元白
看了这么多斫琴大家和名琴,那古琴到底是如何斫制的呢?点击下图小木君带你开启斫琴之旅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