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右手是一件艺术品
乐器的演奏,由动作完成,各种乐器的演奏都有各自不同的动作形态,各有讲究。有的乐器演奏起来,其姿态称不得美,形态的讲究也并不丰富。而有的乐器在演奏手法、形状上有着诸多的考究,十分丰富。古琴的弹奏,正属于后者。
中国音乐研究所曾著有《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》,有名称和无名称的指法共计一千零七十个。这在中国乐器乃至中西所有乐器中,都是最为繁复多样的。
古人曾把各种指法用美丽的自然物形象比拟,《太音大全集》便在画出手法形态的同时,给该手法拟了一个美好的名称。
小木君提示:“兴词”对命名作进一步的阐明,常用一些古代诗文中的典故,以增加其文化含量。如此一来,弹弦的功能性的动作就有了额外的内涵,多出了许多的趣味。
大指的“托”、“擘”,名为“风惊鹤舞势”
兴词:“万窍怒号,有鹤在梁。竦体孤立,将翱将翔。忽一鸣而惊人,声凄厉以弥长。”
食指的“抹”、“拂”均是右手食指向内弹弦,除了食指的动作要求外,对其他手指也有要求,整个手形,如同鸣鹤展翅,名为“鸣鹤在阴势”。
兴词:“鹤鸣九皋,声闻于野。清音落落,自合韶雅。惟飞指以取象,觉曲高而和寡。”
食指的“ 挑”、“ 历”、“ 度”为食指向外势,名为“ 宾雁衔芦势”。
兴词:“凉风倏至,鸿雁来宾。衔芦南乡,将以依仁。免度关而委去,递哀音而动人。”
中指的“勾”、“剔”,名为“孤鹜顾群势”。
兴词为:“孤鹜念群,飞鸣远度。堪怜片影,弋人何慕。与落霞以齐举,复徘徊而下顾。”
古琴右手弹弦,多单音,两音齐出者较少。其中,大指、中指相向同时弹一、六弦或二、七弦叫做“大撮”。将“大撮”名为“飞龙拏云势”。
兴词:“云物为龙兮,非池可容。头角峥嵘兮,变化无穷。位正九五兮,时当泰通。攀拏而上兮,滃然云从。”
中指、食指相向,即中指向内食指向外同时各弹一弦,叫做“小撮”;两指相背,即中指向外食指向内同时各弹一弦,叫做“反撮”。此手法名为“螳螂捕蝉势”。
兴词:“蝉性孤洁,长吟自乐。螳螂怒臂,一前一却。谓齐撮而复反,取其状之相若。”
名、中、食三指次递向外弹同弦同音,叫做“轮”。在弹奏初始时,要求这三指并齐。此手法名为“蟹行郭索势”。
兴词:“蟹合离象,赋性侧行。内柔外刚,螯举目瞠。观其连翩之势,似夫轮历之声。”
大指扣住名、中、食弹出的音叫做“弹”,只弹一音叫做“单弹”,两指先后向外弹一音,叫做“双弹”,三指次递弹一音。此手法名为“饥乌啄雪势”。
兴词:“爰集爰止,莫黑匪乌。饥而啄雪,其味不濡。爰借喻于清弹,欲其势之虚徐。”
这些手势的比拟,都是以自然界中一些事物来形容右手指法,有象形,亦有拟声。
然在弹奏古琴的过程中,这些动作本身不仅是动态的,更在弹奏过程中迅速组合、变化,未必有时间让弹奏者感受这些用来比附的形象,琴人的注意力还是要在琴曲的精神方面。
如在学习指法的过程中用这样的形容,亦不失为一件有雅趣的事情。而且,对弹琴者体会、掌握指法,也的确是有很大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