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样才能又快又好的调好弦音?
对很多琴友来说,听准音高和音程实属不易,特别是随着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更容易走音。那么怎样来准确地分辨音差和高低呢?怎样才能又快又准地将弦音调好,又怎样才能使调好的琴在演奏中不易跑音呢?这里小木君搜罗了一些琴友经验与朋友们共享。
调音有散音调法、散按调法、泛音调法。其中大多数的人以调泛音调弦最普遍了。
首先要用耳朵记住一根弦主调(F)的音高。当然一开始可以用调音器,通常440HZ 频率五弦为A, 然后基于五弦调七弦:
F调:
五弦四徽=七弦五徽
七弦七徽=四弦五徽
四弦四徽=六弦五徽
六弦七徽=三弦五徽
五弦七徽=二弦五徽
四弦七徽=一弦五徽
C调:
由主调(F)调,将三弦松下
以五弦调三弦:五弦五徽=三弦四徽
降B调:
由主调(F)调,将五弦紧下
以三弦调五弦:三弦四徽=五弦五徽
G调:
由C调(C)调,将一弦和六弦松下
以三弦调一、六弦:三弦五徽=一弦四徽=六弦七徽
降E调:
降B调紧二、七弦
以五弦调二、七弦:五弦四徽=七弦五徽,五弦七徽=二弦五徽
大多数的古琴曲为F调,C调和降B调其次。根据经验,通常以主调F调唱准“啦”---6。因为最初级的一首古琴曲《沧海一声笑》的第一句,6,5,3,2,1。唱熟了就耳朵记住了,基准音就不用调音器了,这只是经验之谈。
调音方法二
调弦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粗调和细调。
粗调就是根据耳朵听音的感觉,将各弦的音高大致调到位,为下一步的细调做准备。
采用上述的方法,首先确定律制(一般采用五度相生律),并根据定音器的音高将五弦大致调整到和标准音一样高;然后根据五弦音高和各音程之间的关系,在脑中依次将各弦“唱”一遍,如“5-6-1-2-3-5-6-”,接着依次调整其余各弦,使之发出的音高与脑中“唱”的音高相吻合。
注意尽量不要唱出声,以免被未调准的弦音带“跑调”。如果是平时常弹的琴,各弦音不至于偏得太多,则也可省略粗调的步骤。
细调则是在粗调的基础上,将各弦音高牢牢地“锁定”在标准音上,需要全神贯注地听辨和操作,最好是能够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,尤其不宜有背景音乐。
首先还是“精定”五弦的标准音。开启(或吹响、敲响)定音器,使之发出平稳的标准音;轻弹五弦散音或四徽(十徽)泛音,听其和标准音高是否一致;如果相差较大,听起来是完全不合谐的两个音,则分辨弦音是偏高还是偏低;若偏高,则略松五弦琴轸,反之则略紧之;然后再发标准音高,再听辨,再微调;直至两个音听起来如同一个音,辨不出差别即可。
该步骤也可以采用带数字或指针显示的电子校音器,将五弦调校至“A”音,并显示无偏差即可。由于手指触弦弹拨的过程难免会发出杂音,可能干扰电子校音器的正确判断,因此应在音头过去后到弦音明显减弱前进行对照判断。
接下来的步骤基本上是对上述过程的重复,无非是以已校准某弦的泛音作为新的标准音。
仍以五度相生律为例,以已校准的五弦为基准,弹其四徽泛音,用心听记;再弹要校的七弦五徽泛音,分辨其与五弦四徽泛音音高是否一致;若偏高,则略松七弦琴轸,反之则略紧之;然后再先后弹五弦四徽和七弦五徽泛音,再听辨、微调;直至两个音听起来如同一个音,辨不出差别即可。
需注意的是,标准音和被校音应先后弹出,而不宜同时“撮”出,否则当两个音不一致时,很难分辨出孰高孰低。另外,由于前文所述律制的问题,该步骤及下面的步骤都不宜采用电子校音器。
接下来再重复上述过程,根据七弦(七徽泛音)校四弦(五徽泛音),再根据四弦(四徽泛音)校六弦(五徽泛音)……直至七根弦全部校准。
技巧一:细数“拍音”辨微差
当两个相差很小、非常接近的音同时发出时,可以听到“呜—哦—呜—哦—……”的强弱交替的混合音,称为“拍音”。两个音的频率相差多少赫兹(Hz,频率单位),则每秒钟内可以听到多少个“拍音”。
当听到紧凑的“呜哦呜哦呜哦……”时,说明两个音相差稍有点大;当听到很熟缓的“呜————哦————呜————哦————……”时,说明两个音已经非常接近,在不影响演奏的情况下,可以认为已基本校准;当已听不出“拍音”时,说明已经完全校准了。
技巧二:“推拿”蝇头辨高下
当两个音非常接近时,尽管能听出它们的不同,却怎么也分辨不出孰高孰低。这时可以在两个音都弹出后,迅速用右手指将被校弦的蝇头往左或往右用力推挤(蝇头能够被推移的幅度非常微小,但所引起的弦的松紧变化足以使音高发生变化),听听“拍音”的变化。
若往左推蝇头,“拍音”变缓或消失,说明该弦音偏高了(弦偏紧),应略松该弦琴轸;反之,若“拍音”变得更急促,说明该弦音偏低了(弦偏松),应略紧该弦琴轸。同样道理,若往右推蝇头,则“拍音”变缓说明该弦音偏低(偏松),应紧轸;“拍音”变急说明该弦音偏高(偏紧),应松轸。
技巧三:“矫枉过正”防跑音
在演奏中最不希望发生的,就是事先校好的琴“跑音”了,如同脱缰的野马——骤然松懈,或如蠢动的春虫——七扭八歪。一般来说发生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,一是琴轸松动,二是蝇头松紧不平衡。
仔细观察一下琴弦、绒剅、琴轸以及琴头岳山部位,就不难发现,琴弦在岳山边沿与琴体紧密接触,这一点和琴尾“龙龈”之间的弦长是有效弦长(如图),其松紧程度决定着该弦的音高。而在岳山边沿的外(右)侧的蝇头、绒剅(又名绒扣,即拴弦的丝绳)部分,虽属于“无效弦长”,却牵制着琴弦的松紧。
正常情况下这两部分的松紧程度应该是一致的,蝇头不会发生左右滑动,弦音稳定。而当调弦时旋动琴轸后,绒剅部分的松紧程度发生了变化,随即传递到琴弦的有效弦长部分,使之随之变松或变紧。但由于弦与岳山接触紧密,摩擦力大,很容易出现蝇头滑动阻滞而使其左右两部分松紧不完全一致。
这时调好的琴,其实是处在一种“不稳定状态”下,随着演奏的进行,受琴体和弦振动的影响,蝇头会继续向着较紧的一侧微微移动,于是弦音就“跑”偏了。针对这种情况,最好的办法是“矫枉过正”,即每当旋动琴轸调弦后,用手指轻轻推按蝇头(紧轸弦则向右推,松轸弦则向左推),并向下按一按该弦,使弦和蝇头克服岳山阻滞,滑动到松紧平衡的位置,即可有效地防止跑音。
技巧四:多重校验证律法
当七根弦都校过一遍后,理论上各弦都应已校准。但由于听音辨音误差的存在,可能会在逐一校调的过程中将这种音高误差逐渐传递和放大,最终使最后一根弦产生较大的偏差。因此千万不要忽视了弦音校验的作用。
另外,还可采用散音音程校验。首先以“撮”的方法弹奏一六弦、二七弦散音,听其八度音程是否和谐;再分别“撮”一四弦、二五弦、三六弦、四七弦散音,听其纯五度音程是否和谐;再分别“撮”一三弦、二四弦、四六弦、五七弦散音,听其纯四度音程是否和谐。所谓和谐,是指两个音听起来浑然一体、不辨你我,听不出“拍音”方可。这种方法法既达到了校验的目的,又锻炼了听力,一举两得。
校音定弦的过程比较枯燥,但只要静心、细心、严格按上述步骤进行,还是不难掌握的。平时,多练多听,加以时日一定也会做到潇洒自如地不依赖调音器也能调准音了。
如果你有更好的调音方法,欢迎微信后台留言,小木君将分享给更多的琴友。